这一学期,智能建造学院爱国教育砥砺奋进力量

发布者:徐晨飞发布时间:2025-07-06浏览次数:10

“爱国”不是课本上的抽象词汇,而是浸润在每一次党课学习、每一次志愿服务、每一次实地探访中的真切体验。本学期,智能建造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党建引领、理论浸润、实践体验、氛围塑造”四位一体,让爱国主义教育在3000余名师生心中落地生根,开出爱国教育之硕果。让我们一同回顾那些点燃青春热血的瞬间。

一、光影中对话历史,足迹里丈量山河

爱国情怀,始于对历史的铭记。学院党委精心打造“党建+爱国”品牌,让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师生血脉。银幕上,《志愿军:存亡之战》的炮火连天、《雷锋》的默默奉献,让同学们在光影交错中与英雄隔空对话,感受历史的温度与信仰的力量。镜头一转,足迹踏遍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常香玉故居等红色热土。在常香玉故居,师生们凝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模型,聆听抗美援朝义演捐机的壮举,深刻体悟“国比家重”的家国情怀;在豫西抗日根据地,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一幕幕逼真的场景复原,将那段烽火岁月拉至眼前,党员师生们庄严宣誓,誓言铿锵,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本学期,38场这样走心又走“新”的主题党日,覆盖师生超200人次,让红色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中薪火相传。

活动现场

二、课堂上融入匠心,书香里赓续血脉

爱国情怀,厚植于知识的沃土与文化的滋养。学院创新理论教育模式,让爱国教育既“有知”更“有味”。在专业课堂上,教师们巧妙挖掘港珠澳大桥、雄安新区等“大国工程”背后的爱国元素与工匠精神,将其融入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等专业课程教学,构建起独具智能建造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同学们在掌握前沿技术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了“科技报国”的时代内涵。在微党课大赛上,青春的声音诠释着信仰的力量。“品红色家书,续红色血脉”征文活动和诵读比赛中,100余份饱含深情的作品涌现,10名学生深情诵读了赵一曼、夏明翰等革命先烈的家书,字字泣血,句句千钧,让听者无不动容。20余场“红色传承”读书分享会,师生们共读《红岩》《钱学森传》,在书香墨韵中汲取榜样的力量,激发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活动现场

三、行动中践行担当,汗水里浇灌成长

爱国情怀,最终要落脚于脚踏实地的行动。学院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强大动能。志愿服务队的旗帜活跃在校内外:雷锋月里,“关爱老人,与爱同行”活动温暖了学院路社区独居老人的心房;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志愿者们走进社区用“观影+宣讲+竞答”普及国家安全知识;“有爱无碍,助残于行”的盲道清理、“共享骑行,整序进行”的单车摆放,处处闪现着智能建造学院学子服务社会的身影。还有校园团体劳动、教学楼宿舍楼卫生清扫……本学期,志愿服务和劳动实践累计时长超过300小时。同学们在挥洒汗水中体验责任,增强家国认同。此外,国防教育点燃了学子携笔从戎的激情,各班级全覆盖的征兵政策宣讲主题班会,为有志青年铺就了参军报国的清晰路径。

活动现场

四、空间里浸润无声,云端上同频共振

爱国情怀,更在润物无声的文化氛围中涵养。走进亚泽楼大厅,精心打造的“一墙一廊一空间”爱国文化阵地,让师生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时时处处感受红色熏陶。在云端,“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火力全开,“看图识红史,薪火永相传”等30余篇生动推送,让爱国主义教育突破时空限制。

未来:让爱国情怀在师生心中深植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智能建造学院将继续深耕爱国主义教育沃土。未来,我们将依托学科特色,开发“智能建造+爱国”专业课程,让大国工程的荣光与专业学习同频共振;我们将打造“行走的爱国课堂”,组织更多师生走进革命遗址、国防教育基地,在广阔天地间深化爱国认知;我们将持续创新活动载体,引导青年学子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专业成长,用智慧和汗水在祖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上,砌筑属于智能建造人的坚实一砖一瓦!

这学期,我们共同书写了这些数字:

38场特色主题党日活动,点燃信仰之火;

124

师生党课培训,100%结业,筑牢思想根基;

500+人次学生干部在“建工先锋训练营”中淬炼成长;

1200+人次在国家安全教育中强化法治爱国意识;

100+篇征文、观后感倾诉赤子心声;

300+小时志愿服务与劳动实践,汗水诠释家国担当;

80余篇研学心得,记录下青春的感悟与承诺;

……

爱国,在智能建造学院,是看得见的行动,是听得见的誓言,是融入血脉的基因,更是照亮专业前行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