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古建之迹,焕智造之新”——智能建造学院2025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感悟篇(一)

发布者:徐晨飞发布时间:2025-07-06浏览次数:10

郭浩天

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我跟随实践队伍前往巩义海上桥村和荥阳高山镇石洞沟村进行调研。耗时虽短,收获颇满。

首日,我们便前往了创办人故乡海上桥村,走进海上桥村,明清古宅群落带着岁月烙印屹立于眼前。令我感触尤深的是王家大院:它已被适度活化,作为乡村历史展览与文化研学之所。我们一行亲眼观察旧物陈设、阅读文字介绍,在想象中复原那些属于砖木梁柱和人们生活的温度记忆。次日,我们一同前往了荥阳高山镇石洞沟村,此地山环水抱,竟将商代遗址与明清古宅的积淀巧妙地叠合在一处,更因傅氏宗祠中的红色印记而愈显厚重。

古村不语,山河凝声。当年轻的身躯有幸与这样厚重的文化土壤相遇,我们似乎肩负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未来,我愿意用更多脚步去丈量这片滋养了无数精神根基的大地,让青春的脚步融入文化传承的光影之间,与古老乡村共同的呼吸声愈加清晰铿锵。

张静怡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我们分别去了巩义的海上桥村和荥阳的高山镇石洞沟村。

海上桥村的窑洞与四合院交融,青砖上的雕花虽蒙尘,仍能想见当年工匠的巧思。土崖上错落的窑洞,既顺应山势又兼顾生活,是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结晶。而石洞沟村的古宅更显厚重,祠堂的飞檐翘角划破天际,门楣上的匾额字迹斑驳,却透着宗族文化的庄严。

两村的古建筑皆以实用为基,却处处见匠心。无论是窑洞的拱券结构,还是瓦房的榫卯衔接,都藏着古人“道法自然”的生存哲学。如今,老建筑虽不复往日喧嚣,却以沉默的姿态诉说着村落的兴衰。

触摸着冰凉的砖墙,仿佛能听见时光的回声。这些建筑不仅是居所,更是历史的容器,装着中原百姓的生活记忆与文化基因。保护它们,便是守护我们与过去对话的通道。

朱帅通

在巩义市海上桥村与荥阳市石洞沟村的三下乡实践中,我收获颇丰。走访古村时,触摸斑驳砖墙,聆听老人讲述传统民俗,深刻感受到乡村文化的厚重底蕴;开展知识宣讲,用所学为村民答疑解惑,更明白了学以致用的意义。

这次实践,不仅让我走出课本,贴近真实乡土,也让我意识到乡村振兴的广阔空间。未来,我愿以所学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岂明楠

在为期两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跟随团队走进巩义市海上桥村与荥阳高山镇石洞沟村。这段探索古建筑历史结构、挖掘红色文化、实践全站仪测量的旅程,让我对传统村落有了全新的认知,也收获了成长与感动。

初入巩义市海上桥村,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静默伫立,青灰色的砖瓦在阳光下泛着古朴的光泽,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我沉浸在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氛围之中。

第二站我们到达了荥阳高山镇石洞沟村。傅氏宗祠、明清古街在晨光中展露真容,歇山顶的飞檐挑起天际线,青砖灰瓦的建筑群鳞次栉比。我穿梭其间,触摸着布满岁月痕迹的墙体,惊叹于“一进三院”的严谨布局与木雕窗棂上繁复精美的牡丹纹饰。

李宝达

这次三下乡,我们走进巩义海上桥村与荥阳石洞沟村,短短数日,却让我对乡村与文化有了全新认知。

首日,我们来到了海上桥村,我们观察那些老房子。石头墙,木梁架,看着虽然普通,但是却立了好几百年,这些都是老一辈人一点点弄起来的。同时我使用了无人机观察了村子的结构,也被其古建筑所震撼。

次日,我们到达了石洞沟村。在石洞沟村,明清古建的飞檐翘角划破蓝天,雕花门窗里藏着匠人们世代相传的巧思。我们跟着指导老师考察古建结构,发现单面坡顶房的排水智慧、四合院的风水讲究,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哲学。

这趟行程让我明白:乡村的魅力不在“古”的标签,而在那些代代相传的匠心。砖石会老,但其中的智慧,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