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益欣,女,1997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智能建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建筑材料与生态智能材料,主要讲授《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等课程,目前主持3项,参与7项校级项目,以及2项课程建设。现已发表4篇SCI论文(均为中科院二区及以上),以及1篇教改论文。荣获2024“现代中欧杯”全国大学生智慧城市开发与运营大赛全国总决赛“最佳设计奖”以及“优秀指导教师”。
学术解码|别让脏水毁了河流!这种“纳米搭档” 超厉害
想象一下,纺织厂、制药厂排出的废水里,亚甲基蓝(MB)这种难降解的染料正悄悄污染着河流,让清澈的水体变得浑浊不堪——这可不是小事,它不仅破坏生态,还威胁着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多年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寻找能 “降服” 它的方法,石墨相氮化碳(g-C3N4)曾被寄予厚望—— 这种半导体光催化剂稳定性好、容易制备,还能吸收可见光,理论上能将有机污染物分解成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
可实际应用中,g-C3N4却暴露了“致命短板”:它内部的电子和空穴总爱 “黏在一起” 发生复合,导致光催化效率大打折扣;而且它的可见光吸收率低、带隙值大,能利用的太阳能有限,再加上比表面积小、活性位点少,面对大量工业废水时,根本 “力不从心”。
“能不能给g-C3N4找个‘好搭档’,弥补它的缺陷?”近期,智能建造学院袁益欣老师所在团队用 BiPO4改性g-C3N4构建S 型异质结,开展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得到其降解率达 96.7%、5 次循环后仍有 92.9% 降解率的结果,文章发表在《Diamond & Related Materials》期刊,期刊影响因子5.1,该期刊在材料科学领域具影响力,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秘吧!
袁益欣老师所在团队用简单高效的杂化方法,先制备出g-C3N4的二维纳米片,再让BiPO4的一维纳米棒均匀“附着” 在纳米片表面 —— 就像给g-C3N4穿上了一层“功能铠甲”,最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 S 型异质结结构。
为了验证这个“新搭档” 的实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能够清晰看到BiPO4纳米棒牢牢“锚定” 在g-C3N4纳米片上,两者边界清晰,没有出现杂乱的团聚;X 射线衍射(XRD)测试更是证实,改性后的材料同时具备 BiPO4和g-C3N4的特征衍射峰,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也检测到了两者的特征官能团 —— 这意味着,他们成功造出了目标催化剂!

图1. BiPO4(a)、g-C3N4(B)和改性g-C3N4(c)的SEM图像,改性g-C3 N4的TEM(d)和HRTEM(e)图像

图2. BiPO4、g-C3N4和改性g-C3N4的XRD(a)和FTIR(B)光谱
更令人兴奋的是性能测试结果。通过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测试,发现改性后的材料吸收边从BiPO4的 291nm 扩展到了 485nm,可见光吸收能力大大增强;通过 Tauc 曲线计算,还摸清了它的禁带宽度,再结合 Mott-Schottky 曲线,连导带、价带电位都算得明明白白。更关键的是光致发光(PL)光谱测试:纯g-C3N4的荧光峰特别高,说明电子空穴复合严重,而改性材料的荧光峰直接 “腰斩”,证明复合率大幅降低。瞬态光电流(TPC)和电化学阻抗(EIS)测试也给出了佐证:改性材料的光电流更强,电荷转移阻力更小,电子传递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

图3. BiPO4、g-C3N4和改性g-C3N4的PL光谱(a)、TPC光谱(B)和EIS光谱(c)
是时候让它‘实战’了!团队以 30mg/L 的亚甲基蓝溶液模拟工业废水,在氙灯模拟的可见光下开展降解实验。30 分钟后,结果让所有人振奋:当BiPO4与g-C3N4质量比为1:2 时,改性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达到了 96.7%!要知道,纯g-C3N4的降解率仅为46.3%,纯 BiPO4更是只有3.3%,差距悬殊。
更惊喜的是,这种“污水净化神器” 还不是 “偏科生”。团队随后测试了它对四环素(TC)、罗丹明 B(RhB)、甲基橙(MO)等其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发现降解率均超过 90%——这意味着,它能应对多种工业废水污染,应用场景大幅拓宽。
为了搞清楚它“战斗力强” 的原因,团队还深入研究了其作用机制。他们往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对苯醌(捕捉O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捕捉 h⁺)和异丙醇(捕捉OH),结果显示:加入对苯醌后,亚甲基蓝降解率直接跌到 9.0%,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后降到 45.2%,加入异丙醇后降到 83.3%。结合电子自旋共振(ESR)光谱验证:O2⁻是降解污染物的 “主力”,h⁺和OH 是 “辅助”,三者协同作用,才能高效分解有机污染物。

图4. 改进的g-C3N4(1:2)反应基团捕获曲线(a),DMPO-O2−(B)、TEMPO-h+(c)和DMPO-OH(d)的ESR光谱
而这一切的核心,正是S 型异质结的特殊结构。通过分形密度(PDOS)计算、LUMO/HOMO 轨道分析和 DFT 计算,它的 “工作秘密”被揭开:这种结构能通过弯曲的能带和内建电场,牢牢保留具有强氧化还原活性的空穴和电子,同时让电子和空穴高效分离,既避免了 “内耗”,又最大化发挥了催化能力。

图5. BiPO4、g-C3N4和改性g-C3N4的分形密度图

图6. 改性g-C3N4的LUMO和HOMO轨道
最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追踪 MB 的降解过程,团队发现 MB 在降解中会产生 9 种中间产物,这些产物再被O2⁻、h⁺和OH 一步步 “拆解”,最终变成了无害的 CO2和H2O。更让人放心的是稳定性测试:经过 5 次循环使用,它对 MB 的降解率还能保持 92.9%,晶体结构和表面官能团几乎没变——这意味着它不仅好用,还能反复用,在实际污水治理中大有可为。

图7. 可能的MB光催化降解途径
从解决g-C3N4的“先天缺陷”,到造出 S 型异质结 “全能催化剂”,这项研究不仅为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提供了新方案,更给光催化材料的改性研究打开了新思路。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 “染料杀手” 就能走进更多污水处理厂,让受污染的水体重新变得清澈。
(图/文 袁益欣/刘起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