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在当代大学生心中深深扎根,让家庭礼仪的温暖在实践中持续延续,大数据学院精心策划并举办 “中秋家国情,礼仪代代传” 大学生家庭礼仪实践活动。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学院的高度重视与统筹部署,各班级积极动员号召,全体学生热情响应、广泛参与,最终沉淀出一系列内容充实、意义深远的实践成果,书写了一段段关于礼仪与孝心的青春故事。

25计科2班张童博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和家人的距离更近了。我了解到老一辈生活的不易,也感受到他们特有的民间烟火气 —— 那个年代物质不丰富,他们回想起来却乐在其中,正因为精神不匮乏,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认真过好每一天。正是这份饱满精神,让祖国愈发繁荣富强。如今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代,更要以饱满热情迎接明天,为祖国发展发光发热、贡献力量。正如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我们要接好、拿好、传递好这根接力棒让祖国更富强。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让我们在与家人和睦美满的同时,为祖国、为时代奋斗,协调好小家与大家,书写精彩夺目的青春年华!

25网工2班卢晓晴
这是我帮妈妈一起做的家常饭。有妈妈亲手做的酱豆,她明知自己不能吃辣,却特地放了我们爱吃的辣椒;还有特色豆生炒鸡蛋,就着馍吃很有滋味。吃完热汤,满是浓浓的亲情感,这就是家的感觉。去外地读大学后,我偶尔会迷茫: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值得我离家多年?在外要独当一面,在家却永远有人把我当小孩,这大概就是家的意义 ——“有人等候,有人做饭” 的平凡幸福,才是人生最珍贵的底色。
或许多年后长大些,我对家会有更深认知。小时候总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兜兜转转才发现,原来最美的风景就在自己长大的地方,而 “团圆” 二字,如此美好又幸福。

25网工1班韩玉炫
今年中秋节,我们一家像往常一样围坐在客厅。妈妈买了很多口味的月饼,最多的是我最爱的豆沙馅;爸爸不爱吃甜,却也吃了两三个。饭后妈妈帮我收拾行李,往箱子里塞了好多月饼,边放边唠叨。还塞了她腌的咸菜,明明超市能买到,她总说外面的不够好。爸爸坐在旁边反复叮嘱 “到了就打电话”“好好吃饭”,这些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我一点不烦。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突然懂了:所谓团圆,就是这些普通瞬间。妈妈往我碗里夹菜,爸爸问我钱够不够花,妹妹缠着我陪她玩 —— 平时觉得琐碎的事,要离开时都格外珍贵。只是这次离开,我会把这些温暖片段收好,它们会陪我度过异乡的夜晚,让我知道无论走多远,总有一盏灯为我亮着。箱子满了,心里也满了,这样就够了。
每一份实践作品,都是家风建设的生动注脚 —— 家常对话中耐心的倾听与真诚的理解,餐桌佳肴里藏不住的感恩与珍惜,中秋团聚时用心的陪伴与关怀,无不彰显此次礼仪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刻意义。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礼仪从来不是刻板生硬的规范,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爱心表达与情感传递。它既能为家庭注入温暖与和睦,更能让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活力。愿全体学生都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成为礼仪的坚定践行者与积极传承者,让孝心在点滴行动中延续,让家庭因礼仪更添温馨,让社会因良好家风更显文明和谐。
(图/文 王奕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