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作重要讲话。我院教师热切关注全会盛况,热议全会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江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的核心使命在于将全会精神系统融入教学体系,实现理论话语向教学话语的有效转化,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自觉认同、主动践行。要坚持贴近实际、回应时代,以可感知、可共鸣的教学素材增强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全会强调“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这一重要论断本身就是思政课育人的鲜活素材。我们要坚持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以真理的力量启迪学生,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广大青年在“十五五”建设的宏伟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艳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我将带领学院教师多维联动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是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与研究,组织思政课教师围绕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研讨如何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深化理论阐释与教学转化,提升课堂育人实效;二是推动全会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依托“大思政课”建设,引导学生走进城乡基层、在生动实践中体悟国家发展脉搏,将课堂讲授与社会体验紧密结合;三是强化党建引领,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通过构建“理论学习+实践体悟+党建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将全会精神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中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了2026至20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十五五”时期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会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阐述了制定“十五五”规划的重大意义和战略考量。这一规划不仅体现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高超智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肩负着阐释时代课题、传播思想真理的重要使命。必须深入研读全会精神,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深刻把握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用学术讲政治,以学理析事理,把全会精神融入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之中。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贠金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胜利完成“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责任及时将全会精神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实践中。一要全面系统学,领会掌握核心要义。深入研读全会文件,准确把握“十五五”规划的战略部署和目标任务,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二要突出重点,明确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目标任务,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上来,凝心聚力,接续奋斗。三要做好全会精神进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让青年学子在全面开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担当作为、书写时代华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姚丹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全会瞄准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12个重点问题,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内容高度契合。这些部署不仅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和真理力量,也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与时代注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把全会精神精准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各章节中,用航天圆梦苍穹、交通贯通神州、新能源重塑格局等一系列大国工程作为生动教材,深刻阐释“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何以可能,引导学生认清“党的领导是现代化建设根本保证”的深刻内涵,真正将全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落实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自觉行动之中。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杨丽丽: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我深感思政课教师使命如磐。全会擘画的“十五五”蓝图与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为思政教学注入了鲜活素材与理论养分。作为铸魂育人的一线教师,既要坚持研究先行,把全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文化创新创造”等重大论断学深悟透,将制度优势与发展实践的逻辑讲清楚。更要推动理论向课堂转化,通过“卡脖子”技术突破等鲜活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脉搏,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今后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把宏大蓝图转化为课堂细节,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让思政课更具思想深度与时代温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录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通过深入学习,我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和实践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会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这要求我们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根基。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及时将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意义,认识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帮助他们树立为国成才的远大志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才,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徐本磊: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我深刻认识到,必须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以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重维度”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性。全会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这与我们培养兼具历史视野与时代担当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四史”教育为抓手,结合“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等战略部署,通过案例教学、实践研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做出的艰辛探索,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亚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字字千钧,为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部署,让我深刻认识到思政课需主动对接时代需求。全会强调的制度优势,是培育学生自信的核心素材。我将在教学中结合“五年规划”的实践成就,通过案例剖析、课堂讨论等形式,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同时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全会精神与学生成长结合,引导他们理解个人与国家的深刻联结。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会持续深化教学创新,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明晰使命,在实践感悟中坚定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逸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下,为未来五年发展绘就宏伟蓝图,其中“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部署,与思政课育人使命高度契合;总结的“十四五”重大成就,印证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这是思政课最生动的教材。作为思政课教师,我将以“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任务为课堂案例,用“140万亿元经济总量”“全球创新指数跃升”等数据增强说服力。把全会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深化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用青春力量助力“十五五”规划。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岩: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收获颇丰、感悟良多。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思考和扎实做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相关工作。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探索救国图存、实现民族复兴的奋斗史,与当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紧密相连。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时,通过讲述历史上的制度变革、治理探索,能让学生理解当前制度优势的历史根基。同时,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的创新发展理念,也启发我在教学中创新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开展研讨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担当意识,激励他们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