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返家乡” | 外语学院学子个人社会实践心得感悟

发布者:李静静发布时间:2025-07-23浏览次数:30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争做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5年暑假期间,我校各二级学院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接下来请跟随团团的脚步,一起来看外语学院学子们的个人“返家乡”社会实践心得感悟吧!

23德语1班 陈妍晓

这个暑假,我回到家乡禹州市,主动投身“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乡镇政府报道后,开启了一段基层政务实践经历,这次时光,让我对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有了全新并深刻的认知。

在镇政府服务大厅参与志愿服务时,我每日的工作是引导群众办理各项业务。来往人群中,老年人占了大多数:有的颤巍巍地来咨询养老金发放明细,有的带着孙辈来办身份证,还有的专门询问农村土地相关事宜。社会老龄化不再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是眼前这些需要倾注更多耐心去对待的鲜活身影。特别触动我的是,工作人员总能精准记住老人们的需求,耐心细致地一遍遍解读政策,还会主动帮视力不好的老人填写表格。这让我真切体会到,国家的养老、医保等民生政策,正是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基层服务,才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落到实处。我也跟着前辈们学习沟通技巧——对耳背的老人提高声量却放缓语速,给识字不多的村民手绘清晰的流程图。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里,饱含着基层工作者对群众最质朴也最实在的体恤。

这次实践让我走出校园的象牙塔,真切触摸到了真实的社会肌理。家乡的蜕变让我深刻领悟:发展从不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在每一个人脚踏实地的奋斗中。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感悟笃定前行,努力成为能为家乡、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

24翻译1班 马小静

踏入政府土地所,为期数周的政务实践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公共治理的窗口。档案整理、数据录入这些看似基础的工作,实则是庞大土地管理体系的坚实基石。每一次将纷繁的资料梳理归档、排列清晰,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政府工作背后严谨的流程支撑——那些曾觉遥远的“红头文件”,原来诞生于无数次精确的核对与规范的操作之中。实践中,我更有幸旁听了土地权属纠纷调解现场。矛盾双方各执己见、言辞激烈,工作人员却始终以政策法规为标尺,在法理与情理间寻找平衡,耐心化解分歧。这让我真切认识到,土地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核心权益。“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句常听的话,在具体案例中变得沉甸甸的,也让我明白,基层工作所需的耐心、沟通技巧与法治思维,远比课堂上学到的更复杂、更深刻。参与“一网两长”实地巡查调研时,我亲身感受到土地所工作人员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这也极大提升了我配合他们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这段实践经历,不仅磨砺了我处理事务的细致与条理,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我的职业认知。它让我从公共服务的旁观者转变为初探者,深刻理解了“为人民服务”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在每一份文件、每一次沟通中的具体担当。它为我未来的职业选择点亮了一盏灯,让我渴望将所学投入到这片关乎国计民生的土地管理事业中,在服务社会的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价值落点。

23商本1班 李佳蓓

在参与政府相关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政府工作的严谨细致、为民服务的本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近年来,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推进中成效显著,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政府部门科学规划与高效执行的紧密结合。

首先,河北政府对民生福祉的重视令人动容。在基层调研时,我亲眼见证政府通过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让百姓的生活品质得到切实提升。像农村厕所改造工程让卫生条件焕然一新,村内道路硬化则打通了出行“最后一公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温暖与便利。

其次,政府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时展现出的前瞻性思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通过严格落实环境治理政策、加大绿色产业扶持力度,河北不仅推动钢铁等传统产业完成转型升级,更在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此外,政府部门高效的团队协作与深入的数字化改革同样令人赞叹。借助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一网通办”等便民服务不断升级,政务效率显著提升,让我切实感受到现代政府的创新动能。

这次实践让我对政府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坚定了我今后要以务实作风踏实奋进,努力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23商本1班 谌怡伶

在敬老院担任文员的日子,让我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古语有了深刻独到的感悟。

每日的工作看似琐碎,实则重若千钧:梳理老人的健康档案时,笔尖划过的每一行字都连着他们的日常安康;参与“居家养老”“一老一小”实践项目时,脚步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系着万家烟火;协助组织文娱活动时,耳畔响起的每一阵笑声都藏着岁月的温度。起初我总以为,这不过是些流水账似的文书工作,直到亲眼撞见有的奶奶因智力衰退,对着前来探望的子女茫然摇头,才猛然惊觉——那些表格里密密麻麻的字迹,从身份证明到生日标记,从用药提醒到细碎心愿,原来都在悄悄为老人们撑起一片最安稳的天地。

最让我难忘的是参与“一老一小”和“居家养老”项目的经历。跟着团队挨家挨户走访时,握着老人粗糙的手掌听他们讲过去的事,蹲下身帮留守儿童系好松开的鞋带,忽然懂得:文员的价值从不止于文件归档,更在于用耐心织就一张沟通的网,让孤岛般的需求被看见、被回应。

这段经历让我懂得,真正的关怀都藏在时光的褶皱里。记得王奶奶总把冒热气的粥悄悄推远,便每天提前十分钟帮她晾到刚好入口的温度;发现行动不便的赵爷爷总对着固定频道出神,就特意跟护工交代,多换几个他爱听的评剧、爱看的京剧选段。这些细碎如星的瞬间教会我:衰老或许会悄悄带走记忆与力气,但心底对温暖的渴望,始终像风中摇曳的烛火,明明灭灭却从未熄灭。

离开那天,张奶奶颤巍巍地从棉袄口袋里摸出一块水果糖——那是她揣了好几天没舍得吃的。糖纸在掌心揉得发皱,她却非要看着我剥开塞进嘴里才肯松手。那股清甜在舌尖漫开时,忽然品出了复杂的滋味:有被托付的责任沉甸甸压在心头,有被珍视的感动猝不及防涌上来,更有对“陪伴”二字最鲜活的注解。原来它从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不过是把每个平凡到会被忽略的瞬间,都当成值得捧在手心的礼物。

23商本3班 王敏

今年暑期,我走进镇政府参与社会实践,很快便被派往村庄一线,沉浸式体验基层治理的日常。在村支书的手把手指导下,我全程参与了村级会议的筹备与开展。从梳理会议议题、整理村民反馈的问题清单,到提前调试音响设备、按户摆放会议材料,每一个细节都像齿轮般影响着会议效率。会上,村支书用朴实的方言解读医保新政,村民们围着讨论农田灌溉渠的修缮方案、村口水泥路的修补时间。这场景让我真切感受到,基层民主从不是书本里的概念,而是藏在这些带着泥土气的讨论里,连着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与生计冷暖。

走访低保户的经历,更在我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跟着村干部穿过村巷,走进困难群众家中,详细记录他们的身体状况、收入来源和实际困难。有位独居老人紧握着我的手说:“现在政策好啊,你们隔三差五就来看看,比亲人还上心。”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基层工作者的每一次走访、每一句叮嘱,都不是简单的任务,而是把温暖送进民心的具体实践。我们带去的米、油等慰问品或许微薄,但蹲在灶台边听他们说心事、坐在小板凳上帮他们算补贴,才是把政策关怀真正送到了群众身边。

此外,我还加入了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的队伍。顶着烈日巡查村内主干道、沟渠和公共区域,对乱堆乱放的杂物、散落的垃圾拍照记录,随后和村干部一起制定整改方案,协调村民共同清理。从起初面对“卫生死角”的束手无策,到后来学会耐心劝说村民配合,我逐渐理解:基层治理既要靠制度约束,更要靠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

这段实践像一把钥匙,让我跳出书本里的理论框架,真正走进了乡村的肌理。基层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次次调解纠纷、一遍遍政策宣讲、一趟趟走访慰问中,维系着乡村的烟火与运转。它教会我最深刻的道理:唯有脚踩泥土,才能听懂田间地头的真实声音;唯有贴近群众,才能掂量出基层工作的千钧重量。

23商本4班 邓家慧

今年暑假,我有幸加入2025年汝南县“翼展计划”,前往东官庄镇人民政府党政办参与社会实践,主要负责档案整理与资料汇总,这段经历让我收获良多。  

在党政办的实践中,每天面对的是一叠叠待整理的档案和各类需要汇总的资料。看似简单的整理工作,实则需要十足的细心和耐心。每一份档案都承载着具体的工作信息,我需要按照规范的分类标准逐一核对、编号、归档,确保后续查阅时能快速精准找到;资料汇总时,还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逻辑的连贯性,哪怕一个数字的偏差都可能影响整体信息的有效性。

前辈们处理工作时的严谨态度给了我很大触动。他们常说,党政办是承上启下的“窗口”,每一份材料都关乎工作的有序推进。在协助整理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用更系统的思维处理繁杂的信息,也明白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真正含义。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扎实的业务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它让我跳出了书本的理论框架,真切感受到了行政工作的实际运作,也让我更加明确了提升自身严谨性和执行力的重要性。

版权所有:郑州商学院 | 豫ICP备05016371号 | 邮编:451200 | 学校地址:郑州 巩义 紫荆路136号 TEL:0371-6456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