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下午,在Y506教室,文传学院专职教师焦彩萍正在专注地给22汉本4班学生讲授《外国文学II》这门课程。
本次课是焦老师上这门课的开学第一课,在课堂上,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这门课程的认识,采用“学习外国文学的意义”“教材内容的系统梳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三个中心来组织课堂。
首先她从国家的强国战略出发,让学生结合现实认识国家硬实力的发展,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了软实力的重要性;通过中外文化、文学风景的不同,让学生思考在提升软实力的路径中,我们如何去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如何去面对外来文明。接着,她又以“文学对人的书写”为线索,一边梳理教材内容,一边帮学生回顾上学期所学,在教学中实现了前后贯通,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本次教学的第三个版块: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教学。在这个板块中,焦老师从社会、哲学、人生、文学角度引导学生去关注浪漫主义时代文学最富有创造力的秘密,引导学生去探索文学继承与发展的“创新”逻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去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心理,使学生深切地认识“抒情时代”到来的必然性,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的密切性,让学生很真切地认识到,文学是贴地飞翔的。
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相关的人文素养,焦老师在组织三个板块教学时,各有侧重并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因为问题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比如,在谈到工业革命对人的正反影响时,焦老师拋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在手机、人工智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没有负面影响?”“现在AI技术、Deepseek技术都已显示出了极强大的功能和极大的魅力,如果有一天真的实现了智能代替人脑、机器人代替了人,那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我们的出路在哪里?”让学生直面现实,去思考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
外国文学课程讲的都是历史上发生的故事,离现在很久远,但是,焦老师能很自然地把现实和历史贯通起来,让学生在历史中思考现实,在文学中思考人生,这是很值得关注的一点。同时,她能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地去学习探讨。她的课堂语言非常流畅,富有文学之美,课件也做得图文并茂。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多方面的人生交流,可以说,整个课堂,焦老师都是希望学生能够聚“光”成长的。
(文/图 谷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