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琪,文传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专职教师,本学期主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
课程内容:第一章 学前特殊教育概述
核心任务:了解学前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理解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路径;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教育实践能力。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科学的教育干预策略。张素琪老师以OBE理念为指引,通过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打造了一堂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课堂。
一、问题驱动:以辩论激发思辨,赋能学生主体性
3月6日,H309教室内气氛热烈,22学教1班的同学们围绕“学前特殊儿童入园三次被拒”的真实案例,展开了一场题为《“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哪个更适合我国现阶段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辩论会。
张素琪老师以“问题驱动”策略为核心,将课堂设计为“案例导入—观点碰撞—理论升华”三阶段。她首先抛出案例:“一名自闭症儿童因行为问题多次被幼儿园拒收,家长陷入无助。”这一贴近现实的场景迅速引发学生共鸣。随后,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分别从政策支持、资源分配、社会包容度等角度,论证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模式的利弊。
“融合教育强调平等,但普通幼儿园是否具备接纳能力?”“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性强,但会否加剧标签化?”辩论中,学生引经据典,结合《残疾人教育条例》《“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以及国内外融合教育典型案例,展开激烈交锋。张老师则化身“思维引导者”,适时介入:“辩论的核心是‘驳论’,需直击对方逻辑漏洞,而非仅陈述己方观点。”她通过精准点拨,帮助学生厘清论证逻辑,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
二、OBE理念落地: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
张素琪老师深谙OBE理念的精髓,始终以“学生能做什么”为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中,她将辩论会设定为“能力检验场”,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文献查阅、政策梳理及案例对比,最终通过辩论展示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辩论不仅是观点的交锋,更是对理论应用能力的考验。”张老师介绍道。学生在准备过程中需自主挖掘特殊教育与融合教育的理论依据,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全纳教育理念等,并将其转化为支持论点的实践策略。
辩论结束后,学生分组归纳双方论点,并反思辩论中的逻辑漏洞。张老师从教育学与社会学视角进行总结,强调“融合教育需兼顾个体差异与群体包容性”,并指出“政策落地需多方协作”的现实挑战。课后,学生还需提交反思报告,从伦理、政策、实践三维度总结辩论启示,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课程思政:厚植教育情怀,强化责任担当
“教育者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传递温度。”张素琪老师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程。在辩论总结环节,她引导学生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强调:“无论选择何种模式,核心是以儿童福祉为本。特殊教育需要专业支持,融合教育呼唤社会包容,二者殊途同归。”她结合课程内容,融入“立德树人”元素:伦理意识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强调尊重特殊儿童人格尊严、避免教育歧视;社会责任引导:探讨我国特殊教育政策背后的“公平与质量”双重追求,激发学生投身特教事业的使命感;张老师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盲点,通过即时反馈引导深度学习。例如,辩论中某学生仅强调“政策支持不足”,张老师追问:“若资源有限,如何优化现有条件?”促使学生从批判转向建设性思考。此外,她注重课堂的“情感代入”。在分析“入园被拒”案例时,她分享了自己的见闻:“一个拥抱、一句鼓励,可能改变特殊儿童的一生。”真实的故事让学生眼眶湿润,深刻体会到教育者的责任。
四、总结:理论照进实践,思维启迪未来
通过《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学前特殊教育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更培养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和“辩证求真”的思维力。张老师的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是OBE理念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典范。
(文/图 谷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