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18日,我院徐腾云、于巧燕二位老师应邀参加了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山西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旨在学习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基地的创新模式,了解政策导向与评估标准;通过交流跨文化教学案例和校企合作经验,优化课程设计与本土化实践;对接优质资源,提升教学能力,推动“中文+”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产教融合与教学成果转化。这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95所国内外高校2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众多业内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围绕国际中文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知识与理念的盛宴。
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岩、山西省教育厅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田凤娟、文学院党委书记王江红、副院长白云、副院长卫才华等出席会议。孙岩副校长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辞,表示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桥梁,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承载着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的时代使命。
田凤娟处长表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同时,田处长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国际中文教育搭建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大力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高质高效发展。
本届研讨会共有8位专家进行了学术分享。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基于汉语二语教学的特点,提出初级阶段汉语二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最简方案”;北京语言大学吴应辉教授指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需要进行一场“观念革命”,构建国际中文教师培养的“四维观”;北京师范大学宋继华教授详细介绍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专属平台构建,该平台秉持“问题驱动+理念引领”“系统进化+创新突破”“价值评估+迭代优化”等原则;华东师范大学叶军教授认为国际中文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可以通过聚焦教育教学需求的产品/方案设计及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来申请学位;暨南大学邵宜教授表示国际中文教育应遵循价值挖掘、对比分析、精准阐述等原则,构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文化阐释力培养体系;北京大学赵杨教授基于主客观指标的测评结果,首次验证了大语言模型赋能中文二语测试研发的可行性,初步构建出一条人机协同模式下的测试研发路径;中央民族大学刘玉屏教授以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三类典型教学任务为例,使用不同的测评标准与方法,对三种大语言模型生成的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浙江师范大学王辉教授提出政策规约、素养提升、资源建设与人机协同四位一体的教育新生态发展路径;侯兴泉教授表示国际中文教师需融合“数智化共情能力”,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教学范式转型与学习者文化异质性挑战。
本届研讨会围绕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方向与实践方法进行了深入交流,数智化转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相信未来借助数智化技术,能够切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我院也会持续发力,培养更多“知地方文化、精教学实践、通跨文化沟通”的应用型国际中文教育人才。
(文/图 徐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