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珍,文传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专职教师,本学期主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
4月1日,H309教室传来阵阵热烈的讨论声。文传学院专职教师刘爱珍正在为22学教1A班讲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这节以"儿童绘画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现场,生动诠释了OBE理念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智慧。
一、理念先行:构建能力导向的教学体系
“教学设计如同绘画构图,需要精准把握结构层次”。本节课目标明确,及学生能够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目标,她通过"年龄特征分析→绘画技巧练习→创新思维激发"的梯度教学内容设计,使多数学生在课堂中达成预设目标。刘老师一直秉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以小班幼儿的一堂教学课程为例,刘老师先带领学生思考小班幼儿在绘画能力上的特征,比如小班幼儿认知能力有限,手部力量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依据这样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以此来使学生重视儿童年龄差异与绘画能力的匹配度,进位做到因材施教。在这样的课堂引导下,进而锻炼学生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
二、技术赋能:打造AI+教育的创新范式
在“装饰画创新设计”环节,刘老师引入AI生成器引发教学变革。与传统技术应用不同,她创造性设计"人机对照"训练法:要求学生先自主完成设计方案,再通过AI生成相似主题方案,最后进行差异性分析。在差异性分析中汲取新的活动形式与方法。刘老师认为:AI不是替代者,而是思维催化剂。22学教1A班马嘉晨同学展示其《美丽的服装》设计时谈到,“系统生成的设计方案启发我打破常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融合”。可见AI教学设计的引入,不但没有取代学生教学设计的“独创性”,反而激发了学生对于“创新性”的思考与追求,这种技术赋能下的教学创新,完美契合课程"培养具有未来视野的幼教人才"的育人定位。
三、思政融合:淬炼立德树人的教育匠心
“每幅儿童画都是心灵的镜像,教师的责任是守护这份纯真。”刘爱珍在讲解情节画情感表达时,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她精选《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美育中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中,刘老师着重启发同学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务必将社会责任感与文化传承意识全方位融入教学过程,这一理念力求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厚植社会责任感,增强文化传承意识。
四、总结
教育艺术的真谛,在于唤醒灵魂的共鸣。刘爱珍老师用数十载教学生涯践行这个真理。在她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突破,更是对育人本质的深刻思考。当AI技术浪潮奔涌而至,她以智慧与情怀搭建起传统与未来对话的桥梁,这样的教学探索,正如春日细雨,滋养着教育园地中最娇嫩的新芽。
(文/图 谷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