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例引思,以思致用:解析专利单一性原则的案例教学实践——文传教师郑璐璐与她的《专利法》课程

发布者:乔玉洁发布时间:2025-05-16浏览次数:30

郑璐璐,文传学院法教研室专职教师,本学期主讲《专利法》课程。

课程内容:第七章专利申请

核心任务:了解专利制度起源与发展脉络,明晰专利法立法宗旨、保护客体及国际规则;理解专利申请、审查、侵权判定等核心法理,掌握权利要求书撰写、“三性”判断等基础规则。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如专利侵权纠纷、前沿技术专利争议),探讨法律规则与技术创新的适配路径;同时融入知识产权伦理,强化创新责任与法治公平意识。

《专利法》是知识产权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专利制度的法理逻辑,掌握专利申请、审查、保护的全流程实务规则。郑璐璐老师以OBE理念为指引,通过“法条解析—案例实训—思政浸润”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打造兼具专业深度与现实关怀的课堂。

一、法理先行、实例切入,构建清晰的认知框架

郑璐璐老师首先以《专利法》第31条为核心,系统阐释单一性原则的核心定义:一件专利申请限于一项发明创造;属于同一总的发明构思的两项以上发明,可作为一件申请提出。随后,她以一份权利要求书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逐项解读内容,并结合所学判断其中的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随后以“技术特征关联性”为切入点设置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逐层引导学生挖掘案例本质。

郑老师的课堂

分析结束后,郑璐璐老师引导学生对照《专利法》第31条及《专利审查指南》验证案例结论,通过“实例分析→法理验证”的闭环教学,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法条在具体场景中的适用逻辑,避免出现“背法条却不会用”的困境。

二、在法律适用中深化法治公平理念

郑璐璐老师在总结案例时强调:“单一性原则的严格适用,本质是为了确保所有申请人在专利授权程序中享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她结合审查实务指出:统一的单一性判断标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无论企业规模大小、技术领域差异,均需遵循同一规则。通过这一阐释,学生理解到法律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具体问题,更在于构建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专利从业者需以严谨的专业态度执行法律标准,守护知识产权领域的程序正义。

在对比权利要求的单一性差异时,郑璐璐老师引导学生反思并借此阐释:法律条文是抽象的,但司法实践是具体的。专利从业者需具备“规范理解—技术解读—价值判断”的复合能力,避免机械适用法律;这种能力的背后,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治精神——既要尊重法条的权威性,又要通过专业素养实现个案正义。

知识掌握,从碎片化到体系化。学生通过“法条→案例→法条”的循环学习,不仅记住单一性原则的文字表述,更理解其技术逻辑内核,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深度认知链条。通过真实权利要求书的分析,学生掌握专利单一性判断的标准化流程,这种“流程化思维”直接对接专利审查、撰写等职业场景,提升实践竞争力。引导学生超越表面关联,深入挖掘技术方案的实质性逻辑联系,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法律推理能力,为处理复杂专利争议奠定思维基础。

三、课程思政的浸润式成效:从“法律人”到“责任担当者”

学生从“单纯分析技术关联”转向“思考技术创新的伦理边界与社会影响”,理解知识产权领域不仅需要“技术头脑”,更需“价值判断”。

通过案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学生意识到:专利制度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作为未来的法律从业者,他们的每一次专业判断都可能影响技术创新的走向,需以“国之大者”的视角对待知识产权工作。

四、总结:在专业教育中播撒法治与情怀的种子

郑璐璐老师的专利单一性原则教学,通过“法理辨析中渗透伦理思考、案例分析中融入责任教育、法律适用中深化公平理念”,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到知识产权法律人不仅是规则的执行者,更是创新生态的守护者、社会公平的践行者。这种“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的教学模式,为法学课程的育人实践提供了生动范本——当法律知识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课堂便成为培养“有温度、有担当、有思辨力”法律人才的沃土。

(文/图谷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