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生专业启迪,三维赋能教学实践 ——文传学院教师程果与她的《宪法学》课程

发布者:乔玉洁发布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35

程果,文传学院法学教研室教师,本学期主讲《宪法学》课程。

课程内容:第一章宪法学总论

核心任务:了解学习宪法的意义和方法,掌握宪法的体系与结构,理解宪法的本质及其在国家治理和公民权利保障中的根本作用。

《宪法学》是知识产权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宪法知识框架,理解宪法精神与法律体系的内在关联,为后续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程果老师执教的《宪法学》课程,围绕“目标阐释-学科关联-方法建构”三维路径,形成了契合知识产权专业特色的《宪法学》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成效。

一、教学目标引领下的“发展观念”培育

程果老师以教学目标的系统性阐释为核心,打破传统“知识灌输”的教学局限,聚焦学生学习主动性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课堂伊始,通过分层拆解课程教学目标,清晰界定知识层面与能力层面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什么”“要达到什么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发展自我评价思维,将学习成效评价从是否掌握知识点转向是否在知识理解、能力运用上获得提升,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进度,定期对照教学目标反思不足、规划改进方向。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对标,切实树立起以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观念。

程果老师的课堂

二、学科关联驱动下的“专业观念”建构

针对知识产权专业的学习需求,程果老师着重强化《宪法学》与专业课程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建立“学科基础-专业应用”的认知逻辑。课堂上,老师通过“母法定位-专业支撑”的逻辑梳理,明确宪法作为一切法律的“母法”属性——既是整个法律体系的立法基础,也是司法阐释的根本依据,而《宪法学》所传递的法治思维、权利保障理念,更是知识产权专业学习中“产权界定、侵权认定、权利保护”等核心内容的理论源头。通过案例分析,关联后续专业课程,将抽象的宪法理论与具象的知识产权专业场景相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宪法学》并非孤立的理论课程,而是支撑专业学习的“根基性学科”。这种学科意识的深度移入,使学生跳出“为学宪法而学宪法”的局限,切实确立了围绕专业需求开展学习的“专业观念”。

三、数字化工具支撑下的“学习观念”重塑

为打破传统法学课程依赖教材、缺乏互动的学习困境,程果老师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探究性学习体系。程老师在学习通平台中专门建立法律文本库,将学生常用的手机转化为可随时调阅法律文本的掌中图书馆,解决了传统课堂查阅资料不便、理论与文本脱节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程果老师引导学生摆脱被动听解的惯性,学会运用辩证思维审视法律条文与专业需求的关联,逐步形成科学、系统的探究性学习观念。

四、总结:三维观念塑基础,专业导向促成效

程果老师的《宪法学》教学实践,紧扣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通过“发展观念、专业观念、学习观念”的三维培育,既夯实了学生的宪法理论基础,又搭建了基础课程同专业应用的桥梁。学生在明确目标、关联专业、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宪法学》核心知识,更形成了契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学习思维与方法,为后续知识产权专业学习筑牢了法治根基,实现了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提升的双重成效。

(文/图 谷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