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学科建设与地方文化资源深度融合,10月31日下午,文传学院组织教师代表前往杜甫故里参观学习。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走访、文化体验与教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拓展教师教学视野,丰富课程内容,进一步夯实学院专业高地建设。

在参观过程中,教师们瞻仰了高达9米、重达9吨的杜甫青壮年时期铜像,感受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精神;走过诗圣桥,远眺“月是故乡明”石刻,体会杜诗中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在诗歌展区,大家围绕“穷年忧黎元”“推己及人”等主题展陈,结合《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经典作品,就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与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展开现场讨论。

随后,教师们步入诗圣堂正殿,观摩“诗圣千秋”匾额及十二首不同时期、不同书法风格的杜诗石刻,加深对杜甫创作历程与艺术成就的理解。在参观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诞生窑”时,教师们走进笔架山下的窑洞院落,探访灵泉井、主题邮局与文创空间,并以窑洞深处的“唐杜工部讳甫位”石碑为切入点,探讨中原文化传承与文学现场教学的融合路径。

此次赴杜甫故里的实践调研,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与精神洗礼,更是推动课程建设从课堂走向实地的积极探索。未来,我院将继续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强化“课程+实践+研究”三维联动的育人机制,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内涵丰厚的专业高地,为培养具有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舒雅 图/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