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杜甫文化国际传播专题讲座

发布者:乔玉洁发布时间:2025-11-04浏览次数:56

为深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融合”的认知,10月30日,我院邀请巩义文联作家协会秘书长李晓娜老师莅临自力楼三楼报告厅开展讲座。李老师以“笔架山下的跨文化对话:从杜甫诗史解读看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的文化传播”为主题内容,开展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启示的实习实训讲座,引导学生以杜甫及其诗歌为窗口,解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密码。

本次讲座以“杜甫诗史的国际影响力”为核心切入点,通过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等形式,给学生系统梳理了杜甫诗歌跨越时空的传播脉络。在亚洲传播板块,学生重点了解到,早在唐代(公元838年),日本圆仁和尚便专程来华搜集《杜甫文集》完整卷,为杜诗在日本的传播奠定基础;朝鲜世宗李裪时期,学者以元代《纂注分类杜诗》为蓝本,耗时七年编撰《杜诗谚解》,并于成宗时期正式出版,成为皇室倡导民风、推动文化教化的重要载体;越南安南地区文士更以民族语喃字转译唐诗,《唐律国音诗》《唐诗摘译》等典籍中收录大量杜诗,促使格律诗在当地盛行至今。这些史实让学生深刻意识到,杜甫诗歌早已成为古代东亚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而在欧美传播部分,实习过程中呈现的“时间差”与“传播深化”特征,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据梳理,杜诗传入欧美比亚洲晚7个世纪,1735年法国作家杜赫德在《中国帝国全志》中译介《少年行二首》,成为杜诗进入西方视野的开端;1738-1741年,英商凯夫翻译法版《中国帝国全志》,推动杜诗在英国传播,19世纪初更频繁出现在《唐诗》《白玉诗书》等典籍中;20 世纪20年代,杜诗传播重心转移至美国,先是被摘入宗教书籍,50年代后译著数量激增,哈佛大学汉学家宇文所安耗时八年完成的六卷本《杜甫诗集》全英译本,重达九磅,成为西方杜诗研究的里程碑,2020年美国作家威廉・洪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更让杜甫的影响力进一步渗透至西方大众文化领域。

讲座期间,学生还围绕“杜甫为何能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展开深度研讨。结合世界和平理事会1962年将杜甫定为纪念对象、1953年将屈原定为“诗祖”的史实,以及叶嘉莹“天涯常感少陵诗”的诗作共鸣,学生逐步明晰:杜甫的“诗圣”地位,源于其诗歌“不虚美、不隐恶”的“诗史”特质 ——正如《本事诗・高逸》与《新唐书・杜甫传》所记载,杜诗记录安史之乱等历史变迁,既是个人亲历,也是时代缩影;更源于其“奉儒守官、不敢忘本” 的家族文化内核,以及 “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这种精神与西方学者雷克・斯罗所推崇的“坚信、爱、宽宏大量”高度契合,成为跨文化共鸣的关键。

此次讲座,不仅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了杜甫诗史的国际传播脉络,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灵魂。参与讲座的学生表示,未来将以杜甫为范例,思考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挖掘文化内涵,让汉语教学成为跨文化对话的桥梁,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贡献专业力量。

(文/图 韩青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