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学院邀请大连大学张祖立教授开展专题学术报告

发布者:乔玉洁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55

为进一步拓展师生学术视野,深化师生对文学领域前沿动态的认知,提升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11月6日下午,文传学院特邀请大连大学张祖立教授于2号楼101报告厅开展题为“新时期中国工业小说的叙事研究”的专题学术报告,我院120余名师生参加本次报告。

报告伊始,张祖立教授从核心概念界定切入,系统阐释了“工业”“工人”的学术定义,并梳理了英国“工业小说”、苏联“生产小说”等文学概念的源流。他以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经典论述为依托,结合《玛丽・巴顿》《艰难时世》《母亲》等中外名著,清晰勾勒出工业题材文学的跨文化发展轨迹,为后续探讨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在梳理中国当代工业题材文学创作流变时,张教授按时间脉络展开深入解析。他指出,现代文学时期,茅盾《子夜》等作品率先建构工业文学叙事框架;“十七年” 时期,草明《原动力》《乘风破浪》等作品成为工业发展史的文学注脚;八十年代,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等 “改革文学” 引领潮流,突破题材边界;九十年代,“河北三驾马车” 等作家的作品以 “现实主义冲击波” 展现转型阵痛;新世纪以来,刘庆邦矿工题材小说、“铁西三剑客” 系列作品及《大江大河》等影视改编作品,让工业文学呈现多元形态,网络文学的介入更拓展了其传播路径。

针对当前工业文学创作存在的问题,张教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强化文化意识建构,聚焦现代性语境下的人机关系与价值追求;二是打造契合工业文化的文本,注重空间叙事与诗意表达;三是鼓励作家深入体验工业生活,创新创作手法。报告尾声,张教授与现场师生就“泛工业化写作边界”“青年作家如何书写工业题材”等问题展开互动,答疑解惑,氛围热烈。

此次报告脉络清晰、内容翔实,既系统梳理了工业题材文学的发展历程,又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学术思考,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师生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报告为契机,深化对工业文学的理解与研究,在学术探索与创作实践中汲取养分、砥砺前行。

(文/徐腾云 图/邢振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