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2025-2026学年实习实训活动

发布者:乔玉洁发布时间:2025-11-05浏览次数:85

为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实践能力与职业认知,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于2025年10月27日—2025年10月31日,组织24级汉语言文学308名同学,和23级汉语言文学、25级汉本专升本共计345名同学,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本次实习围绕文化传承、技能锤炼、职业规划三大核心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外参观、校内活动与专题讲座,实现了“实践育人、全面成长”的预期效果。

一、实习总体概况​

本次实习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与发展需求,采用“分层设计、精准赋能”模式:24级汉语言文学以“认识专业、激发兴趣”为核心开展认识实习,23级汉语言文学、25级汉本专升本以“提升技能、对接职业”为核心开展专业实习。实习期间,各年级均完成校外实地研学、校内多元活动及专家专题讲座三大模块内容,覆盖“文化体验-技能实践-职业引导”全链条,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实践短板。

二、各年级实习具体实施情况​

(一)认识实习:以“文化认知”为核心,构建认识实习完整体系​

针对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本次认识实习活动创新采用“校外研学+校内活动+非遗体验”三维联动模式,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对专业的初步认知,同时深度激发专业学习兴趣。​

1.校外参观:沉浸式感受杜甫文化​

10月28日,24级汉语言文学全体学生赴巩义市杜甫故里开展实地研学,于诗圣诞生地探寻创作轨迹,沉浸式感悟杜诗中的家国情怀。​

在杜甫诞生窑、杜甫祠、杜公祠等核心景点,学生们跟随讲解员追溯“诗圣”杜甫的人生轨迹,结合《春望》《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经典诗作,深入理解其诗歌中“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与“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现场学生通过“打卡诗歌景点”“记录文学典故”“礼拜诗圣”等形式,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地文化场景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对古典文学的感性认知。

2.校内活动:多维度丰富专业体验​

实习期间,24级汉语言文学在校内有序开展多项特色活动。​

(1)锚定实习方向,洞察就业趋势

2025年10月27日实习首日,汉语言文学教研室组织召开实习动员会,明确实习目标、任务分工与纪律要求,帮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认真实践”的实习观念,指导学生规范记录实习过程与心得。通过观看就业趋势分析、职业规划建议等视频,学生们了解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育、文化、媒体等领域的就业方向与岗位需求,初步建立职业规划意识。​

(2)邂逅国保风华,追溯巩义文脉

我院与巩义市文物局联合举办“国保风华・荟萃巩义”主题展。展览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脉络,全面涵盖古建筑群、古代遗址、大型古墓葬及石刻艺术四大类遗存,清晰勾勒出巩义作为中原文化重要发源地与承载区的历史风貌,系统呈现巩义地区文化遗产价值。​

(3)光影溯诗圣,文脉润千年

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圣”杜甫的文学成就与精神内核,本次学习活动组织观看四川大学王红教授的“走进杜甫”系列视频。王红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与生动的讲解风格,为学生搭建了系统认知杜甫的清晰框架。在视频观摩中,学生不仅梳理出杜甫从青年漫游、中年困守到晚年漂泊的完整生平脉络,还结合时代背景,明确了其诗歌“读书破万卷”的早期、“忧国忧民”的中期与“沉郁顿挫”的晚期创作分期。同时,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杜甫诗歌在现实主义题材、格律严谨性、语言凝练度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为后续深入研读杜诗、理解盛唐至中唐的文学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4)创杜诗微剧比匠心,展舞台风采赛才情

10月30日,一场以杜甫诗歌为核心载体的微剧本创作与现场演绎活动顺利开展。活动中,各参与小组深度挖掘杜诗的情感内核与文化内涵,从《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所刻画的民生疾苦里触摸乱世沧桑,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所迸发的狂喜之情中感受家国希望,更从《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蕴含的沉郁忧思中体悟山河破碎的悲凉,为微剧本创作汲取丰富且深刻的灵感养分。

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表现力,将凝练的诗歌语言转化为具象化的舞台场景、鲜活的人物形象与生动的对话台词,在“诗”与“剧”的转化中,不仅重现了杜诗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张力,更有效锻炼了文学解读、创意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现场氛围热烈,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各小组的演绎既贴合诗歌原意,又融入青春视角,呈现效果远超预期,成为一次兼具文化传承与实践育人价值的特色活动。

(5)剪刻纸间韵,备展亮素养

为贴合后续专业素养能力成果展需求,学生在非遗剪纸体验活动中深度结合“杜甫文化”主题开展创作,成功实现实习成果的可视化呈现。

此次创作以杜甫文化为精神内核,从杜诗名句、诗人生平场景、诗歌意象中提取灵感,将文字意境转化为具象的剪纸语言。这些剪纸作品不仅是非遗技艺的实践成果,更成为承载杜甫文化的鲜活载体,既展现了学生将传统技艺与文化主题融合的创意能力,也让实习阶段的学习成果以可观赏、可展示的形式落地,为专业素养成果展增添了兼具文化性与艺术性的特色内容。​

3.专题讲座:非遗体验赋能专业成长​

10月30日晚,汉语言文学教研室邀请巩义市级剪纸非遗传承人范秀香女士作《中国民间剪纸》主题讲座。讲座中,范秀香女士结合杜甫诗歌意象,展示《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特色剪纸作品,讲解剪纸艺术与文学意境的融合技巧,并针对成果展剪纸作品提出“将杜甫诗句与剪纸纹样结合,打造‘诗剪一体’特色”的建议。

现场教学环节,她手把手指导学生剪刻“虎头”图案,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不仅掌握了剪纸基本技能,更体会到“非遗文化与文学专业”的跨界之美,拓宽了专业视野。​

(二)专业实习:以“技能提升”为核心,打造专业实习实践平台​

针对23级汉语言文学和25级汉本专升本专业的学生,本次专业实习活动聚焦“红色文化传承、职业认知深化、教学技能锤炼”三大目标,为学生对接教育岗位需求奠定基础。

1.校外参观: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10月29日,23级汉语言文学、25级汉本专升本共同前往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开展红色研学。在“抗日烽火燃豫西”“军民同心保家国”“抗战精神永传承”等展区,学生们通过观看珍贵的武器装备、泛黄的战地书信、还原的作战沙盘等资料,深入了解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历程、抗日军民的英勇事迹与抗日战争时期豫西地区的革命历史,深刻体会“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军民同心”的革命精神,有效强化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2.校内活动:多维赋能专业成长

实习期间,校内活动围绕“职业规划引导”“爱国精神浸润”“教学能力提升”三大方向展开。

(1)析行业发展趋势,引职业规划之路

10月27日,汉语言文学教研室召开专业实习动员会,从多维度为学生规划实习工作。会议明确“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总目标,细化“教学设计、课堂试讲”等关键任务,同时确定分工与纪律规范,引导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认真实践”态度,并指导其规范记录实习过程与撰写心得。为助学生对接职业需求,动员会还设置视频学习环节。通过观看就业形势、职业定位、技能提升等主题视频,学生既了解行业用人需求,也清晰自身在教学技能、职业认知上的短板,明确实习期间能力提升重点,为高质量完成实习、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初步过渡奠定基础。

(2)品红色电影传精神,研教学视频强技能

活动围绕“红色精神传承”与“教学能力提升”双目标展开,组织学生集中开展两类专题观摩学习。在红色教育环节,学生观看《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三部影片,沿着“中国共产党成立—武装力量建立—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脉络,重温党在不同时期的奋斗历程,从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担当精神中汲取成长力量,厚植家国情怀。

在教学能力培养环节,活动重点安排优秀教学设计主题视频观摩。学生通过视频系统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方法,尤其聚焦“情境导入激发兴趣、问题探究深化理解、拓展延伸巩固提升”的完整教学逻辑,直观掌握教学设计的核心思路与实操技巧。两类观摩相互补充,既强化了学生的思想引领,也为其后续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开展课堂试讲筑牢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助力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同步提升。

(3)析杜诗经典磨教学设计,以课堂实践展试讲风采

2025年10月30日,专业实习正式进入核心实践阶段。本次实践以杜甫诗歌为核心教学素材,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教学设计与现场试讲任务,各组从《登高》《春望》《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经典诗作中自主选题,围绕“教学目标设定、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选择、课堂互动设计、板书规划”五个专业维度深度打磨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既注重挖掘杜诗的文学内涵与情感价值,又结合学情优化教学环节突破难点;试讲时则充分展现课堂把控能力,清晰传递教学思路。此次活动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更激发了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的积极性,整体参与度高、成果扎实,为后续实习积累了宝贵经验。​

3.专题讲座:拓宽专业视野,对接地方文化​

2025年10月31日,汉语言文学教研室邀请巩义市文物局局长作《巩义文物文化与保护》主题讲座。讲座中,局长系统介绍巩义石窟寺、北宋皇陵、康百万庄园等文物资源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深入分析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的“修复技术创新”“活化利用”“文旅融合”等课题;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别提出“以文学作品解读文物历史、用文字讲好文物故事”的建议,为学生搭建“专业学习与地方文化服务”的连接桥梁,进一步拓宽了专业视野与职业发展思路。

三、实习成果与成效​

(一)专业素养显著提升

通过本次实习,24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初步建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古典文学解读能力与文化创意转化能力得到锻炼;23级汉语言文学与25级汉本专升本学生的教学设计、课堂试讲等教学技能显著提升,为后续教育岗位实习奠定基础。​

(二)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增强

无论是杜甫故里的文化研学,还是豫西抗日根据地的红色参观,均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认知,学生“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明显增强。​

(三)职业规划更加清晰

通过就业形势视频观摩、职业能力自查与专家讲座引导,学生们明确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就业方向与能力要求,多数学生制定了阶段性规划,职业发展目标更加清晰。​

(四)校地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

本次实习与巩义市文物局、杜甫故里、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及非遗传承人建立深度合作,为后续“校地协同育人”搭建了稳定平台,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校外资源。​

(五)特色实践成果可视化落地

在实践成果层面,学生将非遗剪纸技艺与杜甫文化深度融合,创作完成数量充足、质量精良的杜甫主题剪纸作品。这些作品或取材于杜诗经典意象,或再现诗人行吟场景,既展现了扎实的剪纸技艺,更让实习期间的文化理解、技艺学习成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直观印证了学生将传统技艺与文化主题结合的创新能力,也为实习成果增添了兼具艺术性与文化性的特色亮点。

四、未来实习工作规划​​

本次实习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未来将从合作深化、内容拓展、成果转化三方面优化,融入特色建设方向,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在合作层面,一方面深化“校地合作”,除与巩义市现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建长期合作、打造稳定实习基地外,还将联合巩义市文物局共建产业学院,围绕“文物保护研究”“文化遗产活化”开设定制化课程,邀请文物局专家参与教学;另一方面联合出版机构、教育科技公司等友好单位,建立“校企共建课堂”,开设教学设计实战课、新媒体创作工作坊,让行业资源直接服务实习教学。同时,依托巩义杜甫故里资源,联合当地文旅部门建设“杜甫文化高地”,开展杜诗研学营、文创设计大赛,形成专业特色品牌。

在实践教学层面,于现有基础上增加“教育实习模拟”“文化创意实践”“新媒体写作”模块,通过模拟课堂实训、文化IP开发、新媒体内容创作,精准对接行业需求。

在成果转化方面,建立专项机制,将优秀教学设计、剪纸作品、微剧本等转化为教学案例或文创产品,实现“实践成果产业化”。

汉语言文学教研室将以本次实习为契机,持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分层、分类、精准”的实习体系,为培养“有文化底蕴、有实践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不懈努力。

(文/图 丁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