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榜样故事·汲取科研动力”系列推文(第三期)

发布者:张嵘发布时间:2025-04-10浏览次数:10

个人简介:宋阿媛,中共党员,艺术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先后在《激光》《家具与室内装饰》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设计作品和科研成果获奖20余项。入职以来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科研工作者”“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等。

宋老师始终认为,科研不仅是专业成长的路径,更承载着一份责任与担当。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寻找答案,再将研究成果反哺课堂与社会,这是她所理解的教育者应有的使命。宋老师说:“党员的身份,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力量,提醒我时刻扎根一线、贴近现实、心怀初心。”

刚入职时,宋老师所教授的是以实践为核心的设计类课程,面对的往往是空间、环境与人的真实互动。这注定了教学不能仅依赖教材与案例,而需要不断引导学生理解现实、回应现实。而闲暇时间在巩义市周边的观察和体验,恰好成为宋老师教学内容的现实注脚,也激发了她将“地方性问题”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路径。  

宋老师完成的一篇核心论文《基于“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智能家具设计发展趋势研究》,可以说是她近年来教学与研究结合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论文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介入家具设计,从感知响应到使用行为,再到人居环境与生活方式的深层影响,尝试建立一个技术背景下的设计观察与趋势分析框架。  

这篇论文的完成过程,也是她近几年学术道路上最为艰难的一段经历。选题看似明确,实则涉及面非常广,既要跟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又要保持设计研究应有的理论深度与逻辑清晰。前期的文献查找极其繁杂,资料零散、概念混乱,几乎没有现成的文献可参考。框架也改了不下五六次,有时候整个结构推翻重来,只为理出一个真正能站得住脚的研究逻辑。更不用说数据部分,既要分类清晰,又要可视化表达,每一个图表背后都是几十上百条资料比对后的提炼。  

这项研究也是在宋老师博士学习期间,在导师极其严格的指导下完成的。导师对论文结构、语言表达、理论支持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很多内容都经历了反复打磨,哪怕是一个小结论、一段描述,都要一遍遍推敲准确性与严谨性。也正因为这个过程的反复打磨,让宋老师对“科研不仅是表达观点,更是建立逻辑、经得起推敲”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后来,宋老师以此为基础,申请了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并成功获批立项。她希望通过后续课题研究,进一步将这项成果拓展到教学中去,推动设计教育与智能技术的深入融合。

宋老师认为,无论是服务产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还是改善生活环境、保存文化记忆,科研的最终落脚点都应在社会层面发挥实际作用。哪怕不能马上转化为成果,至少能为问题提供一种看得见的理解方式与方向。而科研并不是表面的成果展示,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责任与自我要求,在没人看到的角落、没人关注的时候也能坚持去做,并能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一种最朴素的“先锋作用”。哪怕只是从村庄的一面墙、一张老椅子出发,只要走得足够认真,就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科研之路。

榜样寄语:立足教育实践,深耕专业领域:在教书育人的沃土中培育具有生命力的科研之花,让学术探索与教育情怀相互滋养、共同成长。



个人简介:马佰林,中共党员,会计学院教师,讲师,主要从事应用经济学、资产评估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入职以来累计发表论文6篇,主持和参与市厅级、校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项,校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先后三次获得“福思特杯”全国大学生资产评估比赛优秀指导教师,两次获得“最美实习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

“讲台能传道,科研可解惑。”是马老师始终坚守的信念。在他眼中,科研不仅是探索真理的旅程,更是反哺教学、践行党员使命的重要途径。学生时代导师的言传身教,在他心中埋下了“教研相济”的种子;而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视为责任,这种三重动力的交织,推动他在科研道路上笃行不怠。即便毕业后,他仍常赴南昌向导师请教,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中反复打磨。

面对河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河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马老师坦言,最大的挑战是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但党员就该迎难而上。他带领团队通过学术交流、线上课程“充电”,将企业调研数据转化为创新模型,项目也成功立项。这种“问题导向”的研究理念,正是他科研工作的缩影:从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求出发,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地方经济。

“没有深耕的科研,就没有鲜活的课堂。”马老师在教学上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在《房地产评估》课上,他分享的会议论文《房地产估价机构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路径》,帮助学生理解行业前沿;他指导的学生团队三次征战“福思特杯”全国大学生资产评估比赛,更在全国职业规划大赛中斩获省赛铜奖。“科研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在他看来,指导学生竞赛和论文的过程,正是科研成果最生动的“二次转化”。

当谈到对青年教师做科研的建议时,马老师认为,一是要锚定国家需求做科研,始终围绕区域经济、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国家战略;二是要始终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坚持每周阅读最新文献;三是要坚信失败是科研的必修课,从校级项目起步,逐步冲击市厅级、省部级课题。

目前,马老师正将研究视野拓展至智能制造与绿色发展领域。正如他所说:“科研人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的探索能点亮一盏灯,照亮前行的路——或是学生的成长,或是行业的革新,抑或是时代的进步。”在这条融合了党员初心、育人使命与学术追求的道路上,马老师依然步履不停。

榜样寄语:扎根社会需求,永葆学术初心,在创新与挑战中成长;以探索为帆,以坚韧为桨,从小课题驶向大梦想——科研之路,虽远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