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榜样故事·汲取科研动力”系列推文(第四期)

发布者:张嵘发布时间:2025-04-24浏览次数:10

个人简介:姜鑫,中共党员,管理学院教师,副教授,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入职以来,主持及参与省级项目3项,厅级项目30余项,并多次获奖;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核心论文4篇;参编教材1部;先后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

2021年10月,当姜老师的课题《绿色创新驱动河南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时,她满怀期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项目不得不暂时搁置。这一放,就是一年。直到2023年,数字经济的热潮席卷学术界,姜老师敏锐地意识到,必须调整研究方向。于是,她在原有课题基础上融入数字化元素,申报了河南省社科联项目。这一次,她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开始主动寻求身边科研骨干的建议。

2023年的一次校车闲聊,成为她科研路上的重要转折。那天,她特意与一位科研骨干教师同坐,请他帮忙看看自己的项目申报书。同事直言不讳:“数字化已经不够新了,试试‘数智化’吧。”这个词让姜老师眼前一亮,但随之而来的是紧迫的修改压力。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熬到深夜,重新梳理文献综述、调整研究框架,甚至重绘技术路线图。然而,由于修改仓促,项目最终未能通过校内评审。

这次挫折没有让她气馁,反而促使她更加系统地学习前沿文献。从那天开始,姜老师养成了每天浏览知网高影响因子期刊的习惯,并密切关注“学习强国”上的政策动态。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学习强国上看到关于“数字融合”的专题报道,灵感迸发——何不构建一个数字化与智能化融合的指标体系?

2024年,姜老师的科研迎来了丰收季。她积极采纳了专家的建议,引入链式中介效应分析,研究多重变量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同时,她将省、市社科联项目申报书分别结合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最新政策文件,使研究更具地域针对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她申报的5个项目全部立项,包括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和郑州市社科联项目。更让她欣喜的是,她指导的大学生科研项目也屡获立项,甚至有学生在结项后专程来感谢她:“老师,要不是您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这个项目根本做不下去。”

如今,姜老师的研究方向愈发清晰。在专家的建议下,她开始将目光聚焦到环保装备制造业,并结合国家最新发布的《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探索数字融合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应用。

回望这段科研历程,姜老师深有感触:“科研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整合资源,并在失败中迭代。”她的科研故事,或许正是许多高校教师科研成长的缩影——在摸索中调整,在交流中突破,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之路。

榜样寄语:在文献中沉淀思想,在交流中碰撞灵感,在政策中把握方向,让每一次挫折都成为迭代的契机,让每一份热爱照亮学术的远方


个人简介:刘玉娟,中共党员,智能建造学院教师,讲师。先后主持及参与纵向项目30余项,签订横向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参编著作3部;申请专利10多项,发明专利授权2项;指导学生主持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12篇。曾被学校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科研先进个人”。

学生时代的刘老师就对建筑结构充满热情。每当走进传统的两室一厅住宅,她总会思考:“这样的布局是否合理?能否通过错层、复式设计优化空间?”这种好奇心促使她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尝试小发明,并申请了多项建筑结构专利。这些早期的探索,为她日后的科研之路埋下了种子。

2023年,刘老师将目光投向了公路桥梁的“薄弱环节”——伸缩缝。尽管它只占桥梁造价的1%,却贡献了16%的缺陷和20%的维护费用。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她暑假就开始了前期研究,甚至提前申请了两项相关专利。但在申报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时,她依然反复修改了十几版申报书,并多方请教,学校的科研骨干教师、博士师兄,甚至跨校专家都成了她的“智囊团”。

最终,她的课题——《装配式公路桥梁伸缩缝破坏机理及优化设计》成功立项。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在伸缩缝中加入排水构造和斜向杆分解受力,显著提升了耐久性。截至目前,依托该项目研究,已发表3篇论文(含1篇核心),申报专利3项。

刘老师始终将“解决问题”作为科研导向,更尤为难得的是,她形成了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刘老师的课,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工程案例。而这,正是刘老师多年来坚持“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成果。

在《建筑结构判断》课程的多道防线设计章节,刘老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自己申报的专利为原型,要求学生分组设计4-6种不同的防线方案。“为什么选择这种防线布置?”“各道防线之间如何协同工作?”这些问题不是由老师提出,而是由学生们在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后,自己站在讲台上解答。而在这背后,是刘老师准备的7-8种甚至10种备选方案。“准备教学过程常常能激发新的科研灵感”,她笑着说:“有一次在搜集防线设计资料时,我突然想到可以尝试一种新的结构模式,后来这真的成了一个新课题的研究方向。”

这种科教融合的模式产生了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刘老师指导的学生科研团队近三年取得了丰硕成果:3个国家级、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2篇学术论文,8项学科竞赛奖项。“科研不是独享的成果,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阶梯”,刘老师这样总结她的教学与科研心得。在她的办公桌上,总是同时摊开着最新的科研论文和教学方案设计,电脑里既有复杂的结构分析模型,也有精心制作的课件。正是这种科研与教学的水乳交融,培养着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人才。

榜样寄语:以教引研,以研促教,让每堂课都闪耀创新火花,让每个科研灵感都扎根育人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