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张伟红,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教师,教授,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校外硕士生导师,中国外文局多语种翻译人才库成员。入职以来,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厅级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5篇;参编教材2部;出版译作20余部;先后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科研工作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从“小橘灯”到学术灯塔:冰心译本照亮科研初心
张老师的科研初心始于研究生时期对冰心翻译《吉檀迦利》的探索。在研读这部译作的过程中,她深刻体会到作者如何将“爱的哲学”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的学术风范。张老师特别注意到,冰心在翻译中刻意淡化了宗教色彩,转而强调人类共通的情感价值。这种“文化使者”的智慧使当时还是学生的她意识到,真正的学术研究应如冰心笔下的“小橘灯”,不仅需要思想的光辉,更应照亮时代的方向。正是这种将个人志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治学境界,奠定了张老师至今坚守的科研信念。
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跨学科攻关,让《庄子》飞向世界
张老师目前主要从事《庄子》翻译传播的追踪研究。具体而言,是通过已建立的包含30多个英译本的数据库数据分析,去评估哪些译本在西方的传播效果更佳。作为《庄子》的爱好者,张老师在阅读过程中常以专业视角思考:外国读者是否同样欣赏英译版的《庄子》?译者的翻译策略对道家思想在跨文化传播和接受方面有何影响?她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翻译层面的探讨,更是文化传播与文明对话的重要切入点。作为一名译者和翻译研究者,不仅要推动中华经典“走出去”,更要确保它们“走进去”,真正被海外读者理解和接受。
张老师说,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资料收集和技术应用。百年来,《庄子》的译本版本繁多,其中一些在国内难以购得,只能委托国外的朋友代为购买并邮寄。此外,许多译本没有电子版,不得不逐一扫描并制作语料库,这无疑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庞大工程。与此同时,对于文科出身的研究人员,操作最基础的数据整理软件成了一大难题,常常对着电脑感到无从下手。张老师作为团队中党龄最长的教师,为自己制定了三条原则:一是自学数据整理工具,并将操作步骤录制成视频教程与大家分享;二是按照时间阶段将资料收集任务进行划分,并主动承担最棘手的1949年以前的早期译本收集工作;三是邀请我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加入团队,开展跨学科研究。
教研相长,双向促进:《庄子》语料库走进翻译课堂
在探讨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张老师谈了她的见解:正如创办人王广亚先生所言,“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首先,科研可以直接回馈课堂,通过指导学生构建《庄子》语料库,不仅让他们掌握了双语语料库的编制方法,而且建成的语料库还能为团队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提供支持。其次,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时间管理理念: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张老师每天坚持早上五点半起床,在六点到七点之间进行学术阅读。晚饭后,还会抽出半小时撰写约500字的小结。即使在周末,她也会安排时间进行科研工作。张老师坦言:“尽管过程充满挑战,但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在郑商院执教的十八年间,张老师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与科研探索,构建起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教学实践启迪科研的良性循环模式。她与学生共同整理的300余个文化误译案例,不仅成为翻译课中“文化解码”训练的素材,还为学术论文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实现了教研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此同时,张老师还善于运用这些成果,从双语能力、翻译技巧、专业知识等多个维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与素养。此外,她积极将翻译行业的最新动态分享给学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榜样寄语:学海无涯,当效北冥之鲲,沉潜蓄势,厚积薄发;志在九霄,终化垂天之鹏,乘风而起,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