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鉴赏》课程介绍

发布者:陈辉发布时间:2025-09-01浏览次数:17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的艺术瑰宝。从元代杂剧的铿锵唱词,到明清传奇的婉转唱腔,从京剧的雍容大气,到豫剧的质朴鲜活,它以程式化的演绎记录时代变迁,用经典剧目承载家国情怀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旨在打破专业界限,带大家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无论你是否有戏曲基础,都能通过梳理戏曲发展脉络、赏析经典剧目、解读艺术特色,逐步掌握鉴赏方法,感受戏曲独特的审美魅力。希望通过这门课,让你不仅成为戏曲艺术的欣赏者,更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者,在经典与当下的对话中,增强文化自信,涵养人文素养。

一、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梳理中国戏曲从萌芽到近现代的发展脉络,掌握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等关键阶段的艺术特征,明晰戏曲历史演进与社会文化的关联;熟悉京剧、昆曲、评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含常派艺术)等5大核心剧种及地方戏的特色,理解不同剧种的声腔、剧本、演出体制差异;解读《铡美案》《杨门女将》《朝阳沟》等经典剧目的剧情结构、艺术手法与文化内涵,掌握戏曲行当、唱腔、舞美等核心构成要素的理论知识。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看、分析经典剧目片段,学会从表演程式、音乐旋律、剧情立意等多角度鉴赏戏曲作品,能够辨析不同剧种、流派的艺术风格差异;结合戏曲体制特征理论,提升对戏曲文本、舞台呈现的解读能力,可独立撰写简短的剧目鉴赏分析,清晰表达对戏曲艺术价值的理解;参与唱演展示等实践环节,初步掌握戏曲基础表现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对戏曲艺术的直观感知与实践体验能力。

(三)素养目标

激发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与热爱,理解戏曲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与民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培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心与传承意识,树立“欣赏者—传播者—传承者”的角色认知,主动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从戏曲艺术的程式美、综合美中体悟中华美学精神,提升人文艺术素养与审美判断力,形成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二、课程内容体系

(一)戏曲基础理论与历史脉络

以“中国戏曲简史”为核心,从戏曲萌芽形态切入,串联宋金杂剧、元代杂剧、宋元南戏、明清戏曲至近现代戏曲的发展历程,结合社会背景解析各阶段戏曲的艺术突破与文化意义;系统讲解戏曲体制特征,包括剧本的结构规范、音乐的声腔与伴奏逻辑、演出的舞台调度机制、舞美的布景与服饰表意功能,构建对戏曲艺术的理论认知框架;梳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演进,重点分析元代、明代、清代及近代的理论成果,理解理论对戏曲创作与鉴赏的指导价值。

(二)经典剧目鉴赏与剧种特色

古代经典戏曲鉴赏:聚焦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的代表剧目,通过案例分析挖掘作品的文学内涵与艺术手法,感受古典戏曲的人文底蕴;

近现代京剧鉴赏:以《铡美案》《杨门女将》《李逵探母》《红楼二尤》《沙家浜》等剧目为样本,解析京剧的行当特色、表演程式与时代主题表达;

地方戏与豫剧专题:赏析昆曲、评剧、越剧、黄梅戏的经典曲目,重点深耕豫剧——从声腔特点、常派艺术流派,到现代题材剧目《朝阳沟》的创新,结合河南戏曲名家名段进行总复习,强化地方戏曲文化的认知。

三、课程价值与意义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每一段唱腔、每一个身段、每一部剧目,都沉淀着千年文明的智慧与情感。本课程不仅是一次“走进戏曲” 的审美之旅,更是一场“读懂传统”的文化熏陶——无论你是否有戏曲基础,都能在理论学习与剧目鉴赏中,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在程式化的演绎中看见鲜活的历史与人文;在地方戏的烟火气中,触摸地域文化的生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非艺术类专业的同学们将打破“戏曲离生活遥远”的认知,学会以专业视角欣赏戏曲之美,同时将戏曲中的文化精神融入自身素养:既能够在《杨门女将》中感悟家国大义,在《朝阳沟》中体会时代精神,也能够主动向身边人分享戏曲魅力,让“沉睡”的经典“活”在当下。最终,让戏曲艺术成为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助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


版权所有:郑州商学院 | 豫ICP备05016371号 | 邮编:451200 | 学校地址:郑州 巩义 紫荆路136号 TEL:0371-6456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