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我院教师参加第105期全国设计大师班进行“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培训”

发布者:耿玺雯发布时间:2025-05-16浏览次数:10

2025年教育部部署的工作重点是以建强人才培养核心要素为目标,展开在数字语境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近日艺术学院张振中老师应邀参加由同济大学设计艺术研究中心和全国设计大师班组织委员会举办的第105期大师班,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行学习和研讨。本次研习教学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学术指导下进行的,本着执行教育部“建强人才培养核心要素,以数字化促进高等教育转型重塑”的指示精神,探讨AI语境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目标。本次大师班活动共有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的设计学院院长、教务长和设计专业负责人参加。

本次活动由大师班创始人林家阳教授主持。在活动中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国家教学名师刘志军教授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和建议》报告提出: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进行学习规划、学院进行课程建设规划、学校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文件,也是学校核实并审查学生最终能否获得毕业资格和学位的重要依据。刘志军教授基于OBE理念,从培养方案的设计主线入手,分别介绍如何构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类人才培养体系,进而详细阐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流程、论证程序和制定原则;讲解专业应该如何抓住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配置、课程大纲、考核方案、学位要求等关键环节,以“学生中心、反向设计、持续改进”为导向,系统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程序、方法和步骤。

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前副主任,中国家具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学名师彭亮教授《基于AIGC时代艺术设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创新》课程探讨了:AIGC技术革命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冲击;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五大困境;“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型构建;课程体系重构:从技能训练到思维赋能;教学模式革新:AI工具链与人文素养的平衡;评价体系升级:过程性评价与创造力量化等多个基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并通过《智能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进行说明。

北京交通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教学名师张星臣教授的《数智融合背景下的产出导向专业培养方案内涵重构与课程建设》课程,针对近期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趋势,解析数智融合背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探讨数值赋能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积极开发、探索、升级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课堂+线上+实践”混合式教育模式,促进人机协同、时空融合,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融入课堂和实践教学,提升教学内涵的科学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山西传媒学院文创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申明远教授的《深耕基础+实践的四真实用人才培养经验共享》,通过自己十余年的《品牌设计》课程为实践案例,提出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实践”双核心,以“真学、真做、真服务、真应用”为导向,解析理论与实践融合路径。以“双真导向”破解教学痛点,基础层通过课程过程性把控,实现“真学真做”;实践层面依托校企协同及校内外平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要求学生产出可落地成果。强调真实项目引入机制,实现“真服务、真应用”展示学生就业率及企业评价。针对实践资源不足、教师经验短板,培养教师的真正的双师型实践能力,构建“基础-实践-创新”全链条培养体系,培养“接地气、基能落地”的应用型人才。

培训最后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设计大师奖和大师班创始人林家阳教授做了《修订出一份培养有用人才的教学新方案》的主题演讲,林教授通过自己中德两段不同背景教育下的学习经历,40余年的教学和实践体验,300余位教材主编零距离接触,1000余次高校师生讲学互动,10000余名大师班学员的交流,结合深度调研政府、行业、企业对高校毕业生使用的评价,提出智能时代语境下设计专业“一个目标”“四种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

通过本次培训,艺术学院与国内其它院校建立了极好的交流与联系,提升了我院教师教育教学的视野,了解了国家对建强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教育发展的目标,明确了数字语境下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新变局下设计专业定位,更确定了我校设计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的方向。

(文/图 张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