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名家讲书”系列第十三讲在我校图书馆国际报告厅举行。鲁迅文学奖得主、国家一级作家陈应松携散文新作《神农野札》,与河南大学文学院刘军教授、我校图书馆李晓琴馆长围绕“必有一片森林属于我”展开文学对谈,校长助理泥川出席活动并致辞,全校逾600名师生参与了这场关于人与自然的精神对话。
名家讲书第十三期活动现场
一场重回生命原乡的朝圣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人一旦到六十岁,就应该进入到森林中去。”年过六旬的著名作家陈应松早在2000年便深入神农架腹地,将文学生命与这片广袤森林紧密连接,二十余年间,他以笔为镐深耕神农架,不仅创作出多部神农架题材小说,更凭借最新散文集《神农野札》构建起完整的生态书写体系。
《神农野札》以“野”为魂:将神农架的物候变迁、草木芬芳、野花野草、野山野水、野禽野兽、野史野趣编织成独特的生态文学图景,堪称作者“写给神农架的一封情书”。
“必有一片森林属于我”文学对谈
自然书写中的阅读与写作
对谈中,陈应松指出生态文学是修复自然环境的文学。刘军教授则从作品出发,谈及生态文学的多重使命,强调“人要学会敬重生命,树立生态自觉观念。”
陈应松从创作实践出发,分享观察生活的四个维度:多走、多看、多问、多写,他特别强调写作要有“画素描”的功夫,建议在生活中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灵感。“写作是一种修行,要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陈老师建议青年学子阅读要有目的性,去粗存精,筛选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同时要精读世界名著,从古典文学中汲取养分。刘军则提出读书要“求真、务实、有思辨”。
一个人要被牵引着,走向他的远方
面对都市化生存所遇的精神困境,作家倡导以自然野性对抗物欲横流,并用神农架的野性生命力做药引,为都市灵魂开具草木处方:“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会获得一生的能量”作家引用蕾切尔·卡逊的话如是说。
在师生互动环节,当被问及“不是为了到达某个地方,而是为了抵达某个心灵”的深意时,作家回应道“森林可以治愈一切。我们要寻找的是心灵的归宿,而不是旅途的某一个地方。”
陈应松与现场师生合影留念
本次讲座通过陈应松二十多年神农架创作经验的分享,为师生提供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具象化文学样本,引发对生态伦理的深度思考。这场文学对话,亦如神农架深处不眠的山泉,在读者心间冲刷出蜿蜒的河道。当松鸦的啼鸣在报告厅穹顶消散,那些被都市规训的灵魂已在文字的密林中觅得归途——在那里,每片落叶都在书写生命的启示录,每缕山风都在传递着人与自然永恒的和声,“我们终将在某片森林的年轮里,认出自己最初的纹路。”
(文/图书馆 图/徐梦珂)